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八章 李相要是输了怎么说 (第1/2页)
八百里加急从关胜军中出发,到张伯奋,刘锜两军接力。 只用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 就把前线的消息传到了大宋。 眼看着信使喊着大捷的红翎急报。 沿途的国人都很振奋。 一个个都在翘首以盼,巴望着复兴报公开发布西征胜利的消息。 可是消息到了登州。 轩然大波。 “值得吗?我大宋军明明战场上无敌,占领了不花剌和讹答剌等三城,未必金人订立城下之盟,为何还要用冶炼钢铁的技术和造船的技术,换取西域那片荒无人烟的土地?” 大宋之所以在靖康之难触底反弹崛起。 君明臣强是一回事。 可是靠着大宋的各种钢材技术,武器,铠甲的打造技术,造船技术,才能碾压金人的战力。 【推荐下,换源app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huanyuanapp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如今却要拱手送给金人。 黄灿听见这个消息,差点没气的背过气。 陈过庭,曹辅也很不理解。 包括闻讯从汴梁跟着红翎信使赶回来的李纲,梁扬祖,朱胜非,刘韐,李邈等人。 朱琏得知依照和约,赵桓一年以后将回归大宋。 早已经哭成了泪人。 解释的事情,当然是李敬这个始作俑者来做了。 “诸公,各位同僚,不要着急,此番宋金议和,是西夏之战以后,我主动派商队跟金人接洽的,为了诱使对手同意示范我大宋靖康皇帝,我主动提出可以向金人提供冶炼钢铁的技术和造船的技术!” “你个败家子,要知道,大宋之所以能从战争中崛起,冶炼和造船功不可没,要是被金人学去了,后果不堪设想!” 黄灿跟大宋朝臣的印象是性格温和的,也是善于实干不善于言辞的。 如今居然跳起来,指着李敬鼻子骂。 而李敬不以为然,一副崽卖爷田心不疼的样子。 朝臣们都很诧异。 “听我说,技术这个东西,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大宋未来要称霸于天下,就不能没有进去之心,不能抱着制造火炮的技术抱残守缺,甚至于密不示人导致技术失传!” “那也不能给金人啊!” “现在磁州已经收复了,我们大可以利用磁州,让金人派人学习,他们所能学到的,无非是最初的冶炼改进技术,甚至于因为磁州铁矿不同,即便他们的工匠可以在磁州冶炼出合格的火炮,回去也不能做出来。” 这个时代的很多技术传承都是经验传承。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事情太多了。 李敬既然敢在和约上让关胜书面承诺赠送冶炼技术,就想好了对付他们的办法。 “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完颜宗翰忌惮我大宋靖康皇帝回国后兴兵复仇,用合约的方式,即便是没有西域这些土地,我也要给其他金人一点盼头,让他们内部有释放我靖康皇帝的声音,而最合适抛出让他们上当的筹码无非就是冶炼和造船的技术!” “这该死的完颜宗翰!” 黄灿顿时明白了,李敬把冶炼技术和生产技术分开,尤其是管理技术,还有机械技术都藏起啦,不让金人触碰。 “造船呢?” “造船就更离谱了,金人都是一帮子马上大屁股,连航海图都看不懂,到了船上大浪一来,吐得一塌湖涂,他要船有什么用?再说,船匠不是那么好学的,大不了我们派人给他们一些图纸,带着人去里海,咸海里去帮他们造!” 虽说李敬很精明,也算到了完颜宗翰的狠辣。 抛出这一步棋子,也无非是尽最大可能保障赵桓可以活着回来。 朱琏很感动。 黄灿,陈过庭,李纲,朱胜非,梁扬祖等人也可放下心来。 可是李敬还在继续说。 “未来大宋需要很多船,船厂也会逐步由官办,朝着民办放开,大型舰艇会由朝廷所属船厂制造,像一些渔船,内河航行的船只,发售蒸汽机,内燃机,让百姓自己制造才是最大可能爆发运力,让所有百姓受益的出路。” 眼下大宋登州,冀北两处船厂所造的大型海船尚且不能满足未来对于大洋彼岸和西洋的船运发展。 胶州,明州船厂生产的专供内河水师。 泉州,广州的船厂的船都没有包裹铁皮,受制于蒸汽机的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李敬准备再次在辽东上马一个铁矿和蒸汽机,内燃机厂,等新厂投产,不仅可以把泉州,广州的船厂释放给民用,还可以鼓励很多适合航行的地方建厂造船。 船舶制造,航运的技术,人才培养,一旦走到了前面。 就等于向民间开放这些技术。 “靖王,思虑清楚,一旦放开船舶打造的技术,金人也好,西洋那些个藩属国也好,就可能窃取!” “没事,短时间把蒸汽机和部分精密的配件技术掌握在手里,从长远看,还是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体系,把这些技术长足的发展起来,比别人跑的快就可以了!” 黄灿看出来了,李敬是在借着给大金提供冶炼技术的由头,准备逐步开放造船技术。 看着李敬一副自信的样子。 李纲,梁扬祖,陈过庭等朝臣心里都在打鼓。 “靖王,这些技术可是你师父交给你的,没有经过他的允许,就拿去换我大宋靖康皇帝,合适吗?” “太后尽管放心,我师父一向主张学以致用,只要能造福大宋,让百姓切切实实得到好处,能让大宋扬眉吐气,其他的都不重要........” 看见李敬咧嘴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朱琏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倒是不妄太上昔日在汴梁城头,对你如此看重!” “微臣手上也就这点筹码了,要是还救不了太上皇,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赵桓一日没有回到大宋,这件事就极可能出现变数。 哪怕宋金之间已经把承诺写在了白纸黑字上。 说实话,李敬预想过赵桓回来,可能会对大宋的朝局产生变化。 也可能中断大宋如今蒸蒸日上的势头。 但是他实在不忍心看着朱琏和赵柔嘉时常望着西方唉声叹气或者静静发呆的样子。 再说,大宋能有今日,赵桓昔日在汴梁城头封赏,功不可没。 他不认为赵桓是个听不进意见一意孤行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