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三章 王子腾的挣扎,景顺帝的急切 (第1/2页)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春闱意气发第二百六十三章王子腾的挣扎,景顺帝的急切以北静郡王为首的开国勋贵,选择躺平也实属无奈。 原本贾家出身的贤德妃降下龙子,他们还觉得有了靠山。 说不得富贵又能延续几代了。 可现在,从景顺帝对王子腾的态度来看。 似乎能不能熬过这一代都在两可之间。 连元春的亲舅舅,景顺帝都能毫不留情。 不断放纵言官对他的攻讦。 你让四王八公这些老亲又如何自处? 也就只有悄咪咪的不出声,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以期能多维持几年现在的体面。 只要熬过这几年,等定下太子名份。 那开国勋贵才可能能迎来一些转机。 毕竟有了这些老亲的支持,元春母子的地位才会更稳固。 而眼下的情形,他们不敢多动一下。 生怕牵动景顺帝的神经,把目光转向他们。 到时候万一像新旧党争那样,也来一场新旧交替。 难免就把他们拉入万劫不复。 何况新旧党争已经落下帷幕,最终以新党大获全胜告终。 他们这些开国勋贵,难免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开国勋贵和新晋勋贵的明争暗斗,一直没有停止。 但最近新晋勋贵偶尔挑衅,他们都开始选择隐忍。 以期能够顺利渡过眼下的局势,等待重新崛起的时机。 冯一博的要求,简直是让他们找死。 开国勋贵既不能答应,也不能不答应。 那就只好选择“拖”字诀,让损失尽量延后。 以减到最小,甚至拖到解决。 冯一博也只是顺势而为,并没寄托太大期望。 虽然他不知道开国勋贵的具体艰难,却也知道他们的颓势已显。 从大势上看,也知新旧交替难以避免。 就算是景顺帝没得选,只能让元春的儿子做太子。 那也要提前剪除部分开国勋贵的权势,避免将来外戚专权的风险。 即使贾家这一代,都是废物点心。 可四王八公等开国勋贵毕竟同气连枝,难免会有人动什么异样心思。 在这样的前提下,冯一博也只是本着“有枣没枣打三竿”的想法。 若是成了,李守中入阁。 若是不成,他也没有什么损失。 而且将联姻的事抛出,还能让他们投鼠忌器。 让他们明白一切还在自己掌握之中。 免得再像之前那样,觉得自己好欺负。 因为没寄托太多希望,冯一博很就将此事抛在脑后。 回到府中,师徒俩就分析起朝中局势。 “您是说,费纮告老,是因为支撑不下去了,怕晚节不保?” 冯一博虽然也是侍郎,平日接触的却多是部里的公务。 而李守中身为礼部尚书,可以参与到很多核心问题的探讨。 对于大魏的财政问题,他深知已经快要维持不住。 此时两人说起内阁变动,李守中对费纮告老的事,就难免显得有些悲观。 见冯一博一脸的惊讶,他叹了口气,才道: “不错,有费纮在,好歹还能维持一阵。” 费纮对于经济的理解,是朝中公认的。 现在他退出内阁,很多知道内幕的大臣,都是忧心忡忡。 “现在赵舜君上位,很可能短期内就会发生大问题。” 这一点上,师徒俩的意见倒是一致。 对于赵舜君入阁都不是很看好。 不过,冯一博担心更多的,是汇票的价值。 而李守中担心的,则是大魏的财政问题。 尤其是…… “其中我最担心的,就是边饷。” 大魏这两年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从未间断。 一面要从国库中,出银子赈灾。 大把大把的往出撒。 一面为了避免民变,还要轻徭薄赋。 减免各地税额。 国库中的银子,早就已经入不敷出。 若非有费纮从中cao持,怕早就烽烟四起了。 现在边地好不容易稳固下来,若是赵舜君真敢打边饷的主意。 恐怕立刻就会边地不稳,让大魏知道什么叫雪上加霜。 正因如此,冯一博不信景顺帝会傻到让人打边饷的主意。 听到李守中的担忧,他就摇了摇头,道: “圣上虽然对言官弹劾王子腾,一直持保留意见,但闹到最后,最多也就是换人,怎么也不可能会打边饷的主意。” 大魏的卫所兵,早就已经糜烂。 不然,当初倭寇也不会长驱直入。 而边军久面外敌,倒是还保持着不错的战斗力。 换个主将,只要是懂兵事的,就问题不大。 可若敢削边饷,那就是自毁长城了。 李守中听到冯一博的话,知道这大概就是朝中官员的普遍看法。 见徒弟如此天真,他也不由苦笑道: “这件事,还真的很难说,有些事很多人还不知道。” “哦?” 冯一博一愣,却不知李守中指的是什么。 好在,李守中并没绕什么弯子,而是直接开始给徒弟讲起了内阁中的秘闻。 “王子腾在边地构建堡垒,本来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上次李守中就说过,王子腾欲以一堡经管一段长城。 当时李守中得知,对此大肆夸赞说: 这道防线若是成了,大魏能再添八百里疆域。 可这次提起,李守中却叹了口气,道: “但他以马市之利建堡,现在却反过来找朝廷要钱,还说部分边饷也没及时发,请朝廷尽快解决,若非他苦苦规劝,说不定就会有哗变的可能。” “这……” 听到这个消息,冯一博都被吓了一跳。 这王子腾是竟然和景顺帝杠起来了! 显然,这是以边饷作为威胁。 要么给钱,王子腾将马市之利尽收。 要么就压下弹劾,王子腾自然将军饷下发。 怪不得李守中忧心边饷,原来边饷已经成了王子腾和朝中较劲的筹码。 见冯一博一脸惊诧,李守中更加忧心忡忡,道: “如此下去,若是真的引起哗变,那边地之前的大好形势,就不复存在了。” 说道此处,冯一博也不由叹了一声: “他敢反将朝廷和圣上一军,这就是取祸之道啊!” 李守中闻言,点点头,又道: “这几日,内阁正对此事恼火,却又一时拿王子腾没办法。” 冯一博闻言想到朝中形势,疑惑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