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九十九章 今日敢如此,明日不敢想啊! (第2/2页)
船能下海,明日商船能下海,后日战船就开来了,再往后我都不敢想!” 既然你说我小题大做,那我就小题大作给你看看! 张年吉都听懵了,一脸哭笑不得的道: “你这是危言耸听!” 冯一博闻言,冷笑着转身,质问道: “东海郡王受圣上之命,镇守东海,若不能防微杜渐,岂非失职?” 顿了顿,又哂笑道: “到时候倭寇上岸,大人可就是那个带路之人。” 你说我危言耸听,我就危言耸听给你看。 冯一博的话犹如捅了马蜂窝,让大殿之中再次嗡嗡起来。 张年吉身为礼科官员,本就和礼部不合。 现在一听冯一博搞起了人身攻击,立刻激烈反击道: “东海郡王因一点小事就小题大做,还要擅启边衅,显然与冯都侍郎不开关系!” 说着,他又朝上一拜,直接道: “臣闻东海郡虽然建了公学,但学的却并非儒家经典,而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东海郡公学之事,在东南一带不是什么秘密。 就如茜香国是女人做主一样,往来客商也将东海郡的新学引为奇事。 因此在民间有所流传。 科道言官风闻奏事,也是应有之意。 不管真假,还都不用负责。 “如今东海郡因为一点小事就要开战,显然是不知礼法,不服王道,不遵儒道的原因!” 畏威而不怀德,动不动就用战争说话。 这在儒家看来就是蛮夷所为。 身为礼科给事中,最擅长的就是对付礼部。 既然冯一博敢嘲讽他,那张年吉第一反应就是以“礼”劾人。 说到这,他深深一礼,同时高声道: “臣弹劾冯侍郎,于东海郡文教之事上有失职之嫌!” 东海郡不是你负责吗? 现在东海郡显然不知礼,那你身为礼部侍郎还有什么脸面说话? 论起人身攻击,科道言官才是专业的。 张年吉绕了一圈,直接绕过东海郡王。 弹劾到了冯一博的头上。 “这位大人说的对!太对了!” 让人想不到的是,面对张年吉的弹劾,冯一博却抚掌叫好。 说完他还朝丹陛一拜,道: “启奏圣上,东海郡王早就和臣说过几次,想求朝廷多派饱学之士,到东海郡授业解惑。” 东海郡确实急缺高端人才。 别说是进士,就算是举人也行。 可实际上,连秀才也没几个愿意去的。 一些落第秀才,在东海郡都算饱学之士。 在黑龙府各处得到重用。 理论上来说,东海郡现在文化最高的。 是秦可卿她老爹,秦业。 秦业进士出身,可却一直吊着口气。 能在东海郡颐养天年,已经殊为不易。 根本无法出仕。 “只是臣考虑到东海郡毕竟孤悬海外,想必诸进士去了很难适应那里的瘴疠。” 这话里就带着几分嘲讽之意,不过说的确实也是众人的刻板印象。 流求孤悬海外,又气候湿热。 在众人眼中确实是瘴疠之地。 “如今张大人一眼就看出了东海郡的问题,显然是有意解决。” 谁提出谁负责! 官场上最为常见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说来臣确有失职之处,还请圣上治罪!” 冯一博躬身请罪,又道: “同时臣也斗胆请圣上,将这位张大人点为东海郡的学官,以教化蛮夷之地!” 正常来说,学官至少也要是进士出身。 但贾政这样连举人都不是的,一个恩荫的官。 在崖州都能点为学官。 而在满朝文武和天下士子看来,流求可是比崖州要偏僻几倍的不毛之地。 清高的文人谁会想去? 张年吉此时听到这话,脸都有点绿了。 “臣不是……臣……” 见他说话都有些磕巴,冯一博也不给他反驳的机会。 他回身看向张年吉,强忍笑意道: “对了,既然张大人说了,不如请圣上多派几位,就刚刚那几位给事中,和张大人还熟悉,到了那里也能有个伴儿。” 这话一出,礼科几位给事中的脸色也变了。 生怕景顺帝顺口答应。 一人急急出列,忙朝丹陛一拜,高声道: “圣上万万不可!东海郡王治理有方,我等岂敢指手画脚?” 其余人也纷纷附和: “正是如此!” “东海郡的新学还是有可取之道的!” “……” 冯一博冲他们微微一笑,道: “还请诸位放心,我有信心劝说东海郡王建立公学,让诸位安心教书,争取早日让东海郡移风易俗!” 说到这,他又看向张年吉,笑道: “到那时,东海郡风俗与我大魏再无不同,也不会轻易言战,实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雅事。” 众礼科官员听了,一时都惶惶难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