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章 常温超导体【求收藏、推荐】 (第1/2页)
可控核聚变最难的地方还是材料的研发和制造。 而最关键的材料就是导线问题。 常温超导体材料是可控核聚变最佳选择,就算是现今世界上推崇的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也无外乎用的就是这个材料。 导线哪怕是有很小的电阻,在巨大电流下,会产生大量的热能,足矣使之融化。 只是现今各国的超导体还不能在常温下进行,只能在超低温环境中实现超导现象。 这无疑给可控核聚变的问世带来很大的难度。 陈和的理论推导中有一部分是关于常温超导材料的制作,只不过写得很简略,里面还涉及许多问题。 就算他的理论推导被人剽窃,单单这一个材料制作就能把他们卡死,何况里面还有更难的模拟球状闪电。 新型项目被命名为“燧人氏计划”,取自华夏文明燧人氏人工取火的典故,其意义不言而喻。 项目组会议上经过商讨,陈和决定先进行材料研发制作,地点选在京都大学化学材料工程学院,而这恰恰是宋博文的主场。 京都大学的化学实验室是国内设备最齐全最先进的场所,作为“燧人氏计划”的发起者之一,宋博文自然是全力以赴的支持。 吴旭本来作为宋博文的助理,此刻也划归陈和。 吴旭来到陈和办公室,见他正埋头写着什么。 “陈……副总。” 吴旭开口。 陈和抬起头笑了起来:“叫我小陈就好。” “哪能啊,工作期间,你就是副总工程师,不能乱叫。” 吴旭连连摆手。 陈和无奈,只得随他,然后把几张写满字迹的A4纸递给他:“实验室都准备好了吧,这是常温超导材料的具体制作流程,就按照这个来。” 吴旭接过纸张,忍不住赞叹:“板书真漂亮,手工绘图也一级棒。” 随后又忍不住问道:“用石墨烯能成吗?” 他的疑问不是没有道理,石墨烯制作超导材料,是国际上的一个研究方向,只不过多年来都还没一个头绪。 陈和指着纸张解释起来:“在纳米级别下,制作出的石墨烯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可以以23个分子链接为单位,扭转形成莫比乌斯环结构体,然后再把结构体之间呈4.3度夹角堆叠,形成的材料就可以实现常温超导。” 吴旭像看怪物一样看着陈和,茫然问:“你是怎么想到的?” 陈和耸耸肩:“就是突然想到的。” 吴旭:“……” 两人换好工作服进入实验室,里面有许多工作人员严阵以待。 在交待清楚实验流程后,众人纷纷忙碌起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整个实验室静悄悄地,众人的身影来回穿梭,按照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不知不觉到了深夜,只剩最后一步。 众人都围绕在一个巨大的玻璃试管旁,既紧张又兴奋! 陈和在最前面,弯腰盯着试管,里面的液体中不断产生气泡,然后底部慢慢出现银白色的固体,越来越多,最终反应停止。 用镊子取出固体,银白色固体瞬间变为灰白色。 吴旭连忙问:“这样没事吧?” 陈和摇摇头:“没事,正常的氧化现象,不影响特性。” 石墨烯材料的延展性和韧性都极佳,被制成一段三十厘米长的导线,连接正负电极,验证开始。 过了五分钟。 “检验结果,室温25摄氏度,电阻为0。” 工作人员压抑着激动的声音报了出来。 吴旭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脸上抑制不住的兴奋。 陈和表面上很冷静,但是心里也没底。 他相信理论的正确,可这也是第一次从理论到实际,实验中哪怕出现一丝错误,也会导致失败。 “加大电流,继续验证。” 陈和沉声指挥。 …… 又经过两个小时的忙碌,新型材料不论在常温、超高温或者超低温,电流不论大小的情况下,电阻一直为0。 “我宣布,实验成功!” 陈和最后也松了一口气。 实验室内发出欢呼声。 吴旭看着表情冷静的陈和,一股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这哪像是一个一二十岁的年轻人!”他默默地想着。 这个项目是保密性质的,交待好工作人员后,陈和和吴旭走出实验室。 已经是深夜凌晨。 吴旭忍不住给宋博文打电话,电话那头只响两声就接了。 “小吴啊,你们还没休息吗,这么晚打电话遇到什么事了吗?” 宋博文的声音响起。 “宋老师,我向你汇报个事。” 吴旭激动的声音有点颤抖。 “是不是实验遇到难题了,有什么问题你说吧。” “不是遇到问题,是我们实验成功了,常温超导材料做出来了!” “什么!”电话中,传出宋博文的惊呼声。 “你们做了验证没有,有没有出错?” “做过了,各种条件下都测试了,没有问题!”吴旭连忙回答。 “好,好,真是太好了!” 宋博文在电话里只是不住地说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