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0章 隐仙古含沙,前来借经 (第2/2页)
筋,此等衔接变化,已然是烂熟于心。 道人见古含沙印解如莲花散,手指欲扣,也是变换手印。 一收,一放。 刹那间手印变换,将嵩山还于天下,又将一处山岳魂魄纳入气场之中。 此印险、绝、狠,好似天刀天剑,便要刺穿天下。 处处皆是锋芒,古含沙显然不能以哪吒扥龙筋来对付,那他这五指都要断在这里了。 足下一踏,后撤三步,一步一祭,手如刀斧,手指抓拿撕扯,要将道人的一只手都给扯下来。 劲力变化,手指每一次变化,劲力便会震颤道人的手印,将筋骨震酥软,去掉锋芒,聚拢不了力气。 “劈脑袋!” 大喝一声,以音带气,古含沙另一条手臂挥舞而起,好似神斧从天降,要将道人从头劈成两半。 这是斧法化作的拳法,乃是古唐程咬金的三板斧绝技。 这门三板斧拳法施展开来,必要喝声,以音带气,生大力,乃是少有的声打之技。 道人心知这门拳法刚猛,虽然只有三式,但简单古朴,大气磅礴,是军中战场争杀的武功,难挡杀威。 他脚下步法一变,由禹步化飞燕,如燕子南飞,草上而行,便向后疾行数丈,躲过了古含沙的杀招。 “哈哈哈哈哈!好!很好!”道人大笑三声,“你不拘泥,那便好。” “接下来,便是我中岳庙绝学,五岳真形,你能悟多少,便是多少。” 话音方落,人已消失。 那道人以极快之身法,出现在了古含沙面前,手如乱花飞舞,结印纷飞,如拳如掌更似指。 衡山秀! 恒山幽! 嵩山峻! 华山险! 泰山雄! 五岳山峰,五岳真形,化作五方手印拳掌,以五种山岳之精神驾驭功夫,施展开来。 由衡山起,秀丽万千。 至泰山止,雄壮巍峨。 这道人精神气场之中,五岳耸立,手中拳掌循环往复,穷尽五岳之理,似乎诠释着这门功夫的至理。 但对于接下此击的古含沙来讲,便不是那般简单了。 莲花绽放,手印翻飞,古含沙双手挡下一次又一次的攻势,每一式的劲力都不尽相同,每一式的方向都奇诡无比。 手指颤抖,全身肌rou打颤,在这中岳庙最高绝学五岳真形之下,古含沙只觉得似那海中一方扁舟,四面皆是狂风暴雨,滔天巨浪。 难!难!难! 此武难破,那道人显然在此武功上浸yin几十年,早已修至无漏无缺之境,招中无有破绽。 若非此人并无杀心,古含沙也要受些小伤。 不错,是受些小伤。 功夫是好功夫,但人已经老了,本就没有修至巅峰便衰老,且非武斗天下的绝强武者,功夫再俊又能如何? 喘息声。 古含沙已经听到了道人的喘息声了。 这五岳真形全力施展开来,颇费体力,道人已经禁受不住了。 抓紧时机,感悟精神。 他人之道可作参考,这位道人精神纯粹,五岳之道更为浑厚,好似承载五岳千百载的山岳精魄,有自然与历史的沉淀。 道? 何为道? 五岳奇观,天地之造化,鬼斧之神工,叫人望了,便是心胸开阔,只觉得天地造物之瑰丽。 不过,古含沙却不曾见这些。 他看着道人施展五岳真形,背后嵩山巍峨,有远古老者风餐露宿,观天地日月,四季变化,有黄帝向起问学。 有远古先民,担山赶日。 有上古圣王,告妻治水。 这等上古先贤,挽救天下苍生于水火当中。 由嵩山观五岳,东岳耸起,苍生祈佑,帝王登山而祭祀,封禅于此山之上,以示正统,安定天下。 古含沙心中想笑,想哭。 为先贤圣举而肆意欢笑,为苍生苦难而哭泣落泪。 砰! 一式莲花印,将道人的泰山雄手印撞开,古含沙双目神光,虚室生白一般,精神前所未有的凝聚。 花开见我,我见苍生。 手印转变,化作一方拳印,便向道人砸了过去。 这方拳印古朴,方方正正,好似上古帝王签署圣旨的大印、玉玺,更是决定苍生的皇权道理。 华夏自古什么最重? 皇权最重! 西游记里有一个情节是孙行者担三山,便是此理。 须弥峨眉身上压,须弥山是佛经中的灵山,峨眉是佛道共存的名山,孙行者肩头担二山,等若肩抗佛道,依旧健步如飞。 可当第三座山,也就是泰山落下,当即将孙行者给压的三尸神出,动弹不得。 为何? 泰山是帝王封禅的地方,象征的是帝王皇权。 佛不惧,道不怕,唯有皇权压脊梁,便说明了皇权的分量。 一拳打出,五岳尽碎。 道人倒退七八步,右手无力垂下,看着古含沙,点点头:“好,真的好啊!” “这是什么武功?” 古含沙走上前去,抚摸道人如同烂泥的右手臂,回道:“五岳禅。” “五岳禅?不是泰山禅吗?”道人呢喃一句,推开古含沙,摇摇头,“我这条手臂算不得什么,你且去吧。” “未尽之意,我希望能在该杀之人身上施展出来。” 古含沙颔首,表示知道了。 道人将道袍一扯,几根布条将自己的右臂包裹吊起,晃晃悠悠的便入了慌乱人群之中,向那山上走去。 便如他来时那般。 “师叔,咱还走不走?” 守仁看完一场武斗,心有所悟,问道。 “走。” 古含沙踏步前行,如履平地,便向嵩山少室山,千古名刹而去,身后有人抬棺,有人吹唢呐哀曲送行。 行至名刹之前,人来人往,游客香客不断,对着古含沙与身后的棺材拍照。 古含沙却不在乎,身后守仁手持唢呐,大奏曲子,哀乐惊鸿,他本人更是酝酿气息,猛地大喝出声。 “隐仙古含沙,听闻少林易筋、洗髓二经冠绝天下,心向往之。” “今日来此,借经一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