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身世之谜四 (第1/1页)
文松,莲娘,清影看见太师回来了,一个个都神情紧张。 “我又不是恶霸,进个家门,你们那么紧张干嘛?该聊啥你们继续聊吧,老二来我书房一趟。” 清影看看太师,实在是憋不住了,突然从凳子上站起来,大叫道:“你是不是我姨夫?” 莲娘见状,赶忙拉扯清影的衣角,小声说:“你疯啦,我们现在只是猜测,并没有证据证明你的身份。” “姨夫,这个称呼不错。”太师大笑道。 “爹,我们还是先去书房吧,您找我有什么事吗?” “你看看你,你弟弟都已经成家了,你再不赶紧结婚,我都不知道该向你死去的娘怎么交待了。” “结婚?难道爹是打算给我说亲?” “皇上御赐婚姻,没有转圜的余地,所以不是说亲,而是铁板钉钉。” “和我成婚的对象是谁?” “辽国郡主宣静郡主!” “呵!来头不小啊,我都没见过她,皇上怎么知道我和她就合适。” “儿啊!联姻没有什么合适不合适,而是看你能带来什么好处。” “说白了,我就是个被利用的棋子呗。” “那你就这样理解吧,对了,刚才你和文松他们在大厅讨论什么呢?” “文松问我清影和我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亲戚关系。” “那你是怎么说的?” “我就把我知道的给他们说了呀!” “好,你先去忙你的吧,我在书房再待会。” 二公子离开书房后,莲娘用轻功轻轻跳上房顶,揭开一片瓦,默默注视太师在书房的一举一动。只见太师在墙上的画里用手拍打了几个字,从墙后面推出一个小盒子,小盒子里装着一个纯金打造的凤凰发簪,还有一块黄绢,上面绣了些图样和字。 太师自言自语道:“这件事终究掩饰不了一生,该来的总会来。” 清影在大厅不见了莲娘,在书房的屋顶上看见莲娘,她纵身一跃,也跳上了房顶。 “莲娘,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我看见了一个金发簪和一块黄絹。” “你可看见那个发簪后面有凤凰的尾巴吗?” “师姐,我们先下去说好不好?在房顶上说话真的很累。” 两人从屋顶上轻飘飘的跳到了地面,莲娘带清影来到了花园的亭子。 “那个金发簪当时我只看到了凤头,没有注意到是否有尾巴,怎么了,你是想起什么了吗?” “我这只有凤尾,起初我差点把凤尾当破烂扔了,师傅说凤尾是宝贝,于是我就留在了身上。而且我也有一块儿黄絹,但是只是一半儿。” “你这越说越和我猜想的接近,十有八九你是公主。” “没有证实的事儿,你怎么就知道?” “我看过话本呀,上面写的只要东西是一半拼凑成一个完整的,基本上都是遗留下来的认亲之物。” “怎么可能是公主?一下子变成凤凰了?” “一般情况下,宫里勾心斗角的事情比较多,也许是吴贵妃当时为了让你远离皇宫的枷锁,才把你送出来的。” “这件事还是查清楚比较好,如果查清楚证明我是公主,我应该是承认自己的身份呢还是继续做我的侠女呢?” “这件事不是你承认,你就能当公主的,也得皇上认你才行,所以不用忧人自扰,船到桥头自然直!” 夜晚大家都睡了,清影悄悄的来到太师书房,她怎么找也没找到莲娘说的东西,就在这时,一只手轻轻的拍了一下清影的肩膀。 “是不是找东西没找着呀?这还得靠我。” “就你最聪明!” “在墙上这幅画里找几个字,这是个机关,字找对了,就会有个盒子出现。” “这么长的一首诗,应该是哪几个字呢?” 只见莲娘凭记忆想起太师当时拍打字的位置及顺序,便把机关打开了,一个盒子呈现在清影和莲娘的眼前,莲娘拿起盒子,清影紧张的打开盒子,结果两人大吃一惊,盒子是空的。 从屏风后面走出一个人,把清影和莲娘吓了一跳。 “我知道你们迟早都会来的。”太师语气低沉的说道。 “太师,是你?你怎么知道我们会来?” “该来的总会来,更何况你们在房顶上听了一半没听全,难道你们就没好奇心吗?所以我在书房这等了你们很长时间了。” “太师,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这事说来话长。” “没事,我们有的是时间,你慢慢说。” “吴贵妃和叶远山本来是对恋人,他们非常恩爱,就在他们打算成婚的前一个月,吴贵妃和她meimei,也就是我原配夫人他们出门采购结婚用品,结果我家夫人被皇上看上了,由于他俩是孪生姐妹,长的一模一样,吴贵妃在我夫人的劝说下代替她进了宫,进宫六个月吴贵妃发现自己有了身孕,又怕皇上发现,连累家族,在吴贵妃怀孕期间她们姐妹俩又互换身份,吴贵妃在家待产,我夫人进宫,皇上热血沸腾,结果我夫人怀上了龙种,是当今的太子,而吴贵妃生了一儿一女,男孩就是我府里的大公子,女孩是清影,吴贵妃怕事情揭穿后保不住家人,于是将清影送去了天星门,让叶远山亲自调教自己的女儿。太子大厅的那副画是我画的,没想到竟然被你们看出来里面的含义。” “好复杂,听的头晕,这样说来清影不是公主,没有皇室血统,那凤凰金发簪和黄絹怎么回事?” “凤凰金发簪是皇上御赐吴贵妃的,本来吴贵妃只差一步就可以当皇后,千算万算算错了一步,与皇后之位无缘,于是自己偷偷绣了一个黄絹手帕,在清影和大公子出生的时候一分为二,大公子的信物我一直在帮忙保管。” “那大公子知道他自己的身世吗?” “知道,他12岁那年,我都已经告诉他了。他不想在都城待,所以一直镇守边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