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总有人会失眠_赠读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赠读者 (第2/2页)

憎,抄而为己用更是人神共愤,只不过我更愿意往好的方面去想——我更倾向于去理解为作者与作者之间的思想在千里之外不谋而合了?

    好吧,言归正传。我很喜欢我的书架,我喜欢把那200多本书按分类整齐的放——我的书架很大,并拥有独立且相邻的八个格子。第一格是奖杯,沙漏和一些证书以及奖状,剩下就依次是散文、小说、实用字典、诗刊和格言读者、外公留下来的一整册翻了黄的《毛选集》和《邓语录》、名人名著,最后是生活随笔,比如《走吧,张小燕》和《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这之类的。

    书架上的书,次数最多的我甚至读过上十遍——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夹在名人名著那一格最后一个位置里那本薄薄的曹禺的《雷雨》,我真的非常喜欢,似乎没有什么词语能够描述我对这本剧本的热衷度——这也是我读过次数最多的一本,两个家庭的极大的悲剧,封建的旧思想的压迫,老一辈人和青年人之间的爱恨纠葛都一齐爆发在一个闷热的雷雨天。

    看过很多改编的电影和舞台剧,都无一例外地都把原来剧本中开头里周宅改成的医院,和最后鲁侍萍、周繁漪皆因丧子之痛而极度悲伤到疯掉的情节删掉了。

    我也读科幻,但仅限于《三体》和《时间之墟》。最喜欢的还是《时间之墟》,整整一本很厚,但我也读了三遍有余。

    老妈也跟着我读三体,但她说我在学校的时候她一个人在家会觉得怕,好像随时有外星人会入侵。

    《时间之墟》大概的情节是时间循环。人类在某天的某个时间节点无限重复生成一个新的纪元,只有一串世纪外的代码可以拯救这个无限重复的世界,但说实话最后男主人公进入时间流以后的那段际遇,我读多少遍都还是有些读不懂,作者本人在后记中提到过灵感是来源于一部电影,片名记不清了。

    现在互联网真方便,很多书和漫画都可以在手机和电脑上看了。我也可以在平台上继续我的创作。不过其实可以的话我也真想放一张我的书柜的图片在这分享一下。

    但现在的节奏也真是太快了,快到我这种慢悠悠的人感到有些不适。

    那段时光里,大多时间因为忙着学校里大大小小紧张的学习和考试甚至一天都不会读上一本,但有时候又会在认为不重要的课上或者正大光明或者偷偷摸摸地看。

    再者就是每个周末喜欢泡在各大书店,西西弗啊新华大书店一类。

    上了大学之后的四年,基本都在啃老本了,虽然偶尔也去图书馆,但大部分时间还是摆烂,抱着一种终于自由了的心态吧?

    谈了一段感情,活生生折磨自己两年,甚至要死不活地生了场大病,逃课也成了常态。该有的知识全在这段时间里哗啦啦溜走了。

    而现在到了不得不走入社会的年纪,离开了大学校园,是真的会异常地怀念还在学校的日子,及其怀念的还是中学最青涩又轻松的时光。那真的是我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知识量也最丰富的几年。母亲说那段时光里的我眼睛都黑亮亮的,眼神坚定且清澈,唉。

    最后说回我的写作,这本书里的内容大致也就围绕着我所说的这部分,书里也偶尔会出现一些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优秀作品,且标明出处。

    很喜欢《牧羊人》一章,甚至以为是我自己现阶段最好的作品了。——他做了一个那么美丽的梦,可最后他还是那么孤独。

    爱和付出都是心甘情愿,欲望和谎言才真正罪大恶极。

    大部分人的少年时都会出现这样一个抱憾终身的美丽吧。

    最后借用一句许三多的话——意义本身没有意义。所以哪怕这部作品实际上本就没有什么意义?

    对于我来说,它沉甸甸地承载了我过去直至现在所有的痛,以及每一个我失眠难熬的夜晚。

    只希望会有人发自内心地喜欢它,愿意认真地安静地沉下心来读它,喜欢我的并不优秀甚至冰凉凉的文字。并且更希望会有人真正看得懂它,看得懂我。我期待着这种文字间带来的相隔千里却近在咫尺的共鸣。

    在我自己沉下心去认真读文章的时候好像也会产生这样的感应。

    芥末青花

    于2022年8月15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