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 朋友 (第1/2页)
阳煦山立,宗庙器也。 ——《临渊记》 等杨煦一觉醒来,顿感轻松许多,心头的巨石不再像之前那样让人喘不过气。看着屋里桌上摆放的临安糕点,杨煦拿起就往嘴里塞,哪还有上午知书达礼的样子。 这赵晶叔叔和皇帝陛下的关系果然不是一般的好,连御贡的东吴点心都能分到,连自己老爹,也只是节庆之日能获赐少许。 这时,一个少年敲门走了进来。靛蓝色的长袍领口袖口都镶绣着银丝边流云纹的滚边,腰间束着一条青色祥云宽边锦带,乌黑的头发束起来戴着顶嵌玉小银冠,银冠上的白玉晶莹润泽更加衬托出他的头发的黑亮顺滑,如同绸缎。眉目与果郡王赵晶有八分相似,只是眼睛,要大上很多。 “你就是父王说的那个杨家哥哥吗?父王让我来找你”,少年先施了一礼,再开口问道。 “如假包换。你呢,就是郡王世子赵谨了?”,杨煦左手往嘴里塞着点心,右手提起桌上的银质贴花茶壶倒水,没有一处闲着。 “小弟正是赵谨,额,杨家哥哥休息好了吗”,赵谨脸色微红,见着生人还有些羞涩。 “喂喂喂,叫我煦哥就好了,不然太生分。”杨煦大大咧咧,不太喜欢知乎者也的文人腔调。 “哦,好吧,煦哥你想去哪儿,我带你去。”赵谨好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才慢吞吞说出了这句话。 “哈哈,我去想去逛青楼你也带我去吗?”杨煦被这个有些憨厚羞涩的少年逗乐了。 “啊,这,父王说,我还未行冠礼,去不得那地方。”赵谨低下了头。 “可你父王也说过,带我去想去的地方呀”,杨煦存心想逗一逗这个书生气太浓的弟弟。 “啊这这这”赵谨有点转不过来弯了。 “哈哈哈,逗你玩呢,我才不会去那种烟花之地呢,之前有个叫星宇的家伙,强拉着我去我也没去。”杨煦看着眼前的少年,想起了京城的星宇,决定先给他立个人设。“以后你要是碰到他,可得小心了,花花肠子多得很。” “嗯好!谨弟记住了。” “我说谨弟,你平日里喜欢去哪儿呢” “我平日里喜欢先去府西侧的双百楼看会儿书,里面的书可多了。然后去勤学堂练会儿字,哪儿的环境很好,临着府里的荷花池,有好多金鱼嘞。傍晚的时候去听父王请的琴师弹曲~” “等等,停下”杨煦满头黑线,打断了一本正经介绍自己“枯燥生活”的赵谨,“你这日子过得也太无趣了吧,整天都是学习,别变成书呆子了。” “啊——”赵谨的脸又红了。 “你就不出府去玩吗” “父王一般不让我出府,也没人愿意带我去。”赵谨 “嘿,今天就有人了。走,我带你出去逛逛。” “啊,不好吧,要是被发现了,父王会......还是就在府里玩吧。” “怕啥,我父亲说过,学习这件事,讲究劳逸结合,就像搭弓射箭,一直绷着弦,会断的。断你懂不懂,就是啥都没啦。” “哦哦,可是父王......” “别管你父王啦,大人们在外面玩够了却不让孩子们玩,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到时候我替你分说。”杨煦可不想把大好时光放在说服上,拉起赵谨的手就往外走。 “等等煦哥,守门的卫士认得我,我们还是从后门溜出去,不容易被发现。另外这身衣服,也得换” “嘿,你小子还挺上道哦”,杨煦竖起了大拇指。 两个少年就这样并排地向府外跑去,留下了一阵你追我赶的欢声笑语。 “对了谨弟,为何你爹给你取名为谨呢?听过来像是女儿名字,不好不好。” “父王说出自《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 “哦,那叫谨言不是更好点。” “煦哥,我们赵氏子弟,都是单名的” “也是,规矩多死了。你看着吧,我的孩子就偏取两个字,叫杨平安。” “啊,煦哥,难道你已经娶妻啦,小弟却是不知。” “哈哈,还没有呢,我先想好,以后有了孩子再用不就成了。” “.....”连老婆都没有,却把孩子的名字都想好了。赵谨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回复这个便宜哥哥。 “那你呢,煦哥,为何叫杨煦呢?” “不知道,听说是你二叔取的名字,我爹娘觉得顺耳,就叫这个了。”杨煦也不明白,为何皇帝会给你取这样一个名字,爹娘他们也总是避而不谈。 “啊,我二叔,那就是皇帝陛下啰。真羡慕你”赵谨一脸崇拜。 “呵呵,一个名字而已,不值得骄傲”。说来说去,又说到了皇帝,杨煦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心,又开始莫名躁动起来。 午后的嘉陵城虽没有夜晚热闹,但也是人声鼎沸,人来人往,不比锦官城的繁华程度低上多少。杨煦带着赵谨出了王府,径直向万花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