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朝会 (第1/2页)
乌曲国皇子亲自来大玄的消息在京城官员内部传开,皇帝也准备明日上朝接见使臣议事。 第二日卯正时分,京城中各位从三品及以上的官员共三十余人早早的赶到乾和殿。 刘予怀随着皇帝从安清殿过来与大臣在殿前碰个面,皇帝便从正中间的台阶登上乾和殿,而大臣们则是从两边的台阶在皇帝身后随着进入大殿,皇帝登上大殿坐上龙椅,诸位大臣站好位次,由刘总管喊道“上朝”。 大臣尽皆稽首齐呼曰“臣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 “谢皇上。” 皇上看了一眼刘予怀,刘总管便说道“今日上朝有三件事要议。一为乌曲国皇子来京一事;二为北方大泽新立一事;三为怀安太守意外身亡一事。” 诸位大臣听到怀安太守意外身亡后不禁跟身边的官员小声交流,问问有没有人得到具体消息,或者提前知道些什么。 “肃静。”刘总管提醒到,然后等待官员们安静下来。 “宣乌曲国皇子使臣进殿。” 乌曲国皇子与使臣本就在偏殿等候皇帝宣召,进殿后也行了个稽首礼。 起身后皇帝问道“朕昨日听钱大人说,皇子在路上偶感风寒,今日可有好些。” 皇子听后深揖一礼答道 “多谢皇上挂念,昨日在侍宾殿休息一夜已经好多了。” “恩,好。今日回去让钟太医去侍宾殿给你瞧瞧,免得还有什么隐疾。” “谢皇上。”皇子回道“乌曲国此次朝贡进献白银五十万两,宝马千匹,香料万斤,奇珍二十箱。” 诸位大臣听到此次朝贡的数量跟金额都十分惊讶,又忍不住窃窃私语起来,因为这次的乌曲国进贡的东西是原来的五倍还多。 皇帝听完并没有说话,也没有制止下面的大臣小声议论,乌曲国皇子却忍不住,继续说道 “此次朝贡乌曲还有一事相求,还请大玄皇帝陛下助乌曲国一臂之力。” “哦?乌曲国主可是遇到了什么麻烦?” 皇子从怀中拿出一本淡黄色的奏折,双手举过头顶,说道“还请皇上过目。” 刘予怀从皇子手里接过奏折,又双手承到皇帝面前。 皇帝看完奏折,随意的放在一边,笑着对皇子说道“朕观乌曲皇子脸色尚有些苍白,便先回侍宾殿休息吧。” 那位乌曲国皇子还想再说什么,却又不知道怎么说,只好退出了大殿。 乌曲皇子走后,皇帝对诸位大臣说道 “乌曲国此次朝贡如此丰厚,诸位爱卿可知为何?”见下面没人说话皇帝继续说道“奏折之中乌曲以雍州西北近千里土地换我大玄借兵十万,诸位爱卿有何看法啊。” 兵部尚书郑道说道“臣以为借兵一事可行,西北防军本就有二十万,我大玄建国三十余年,国力强盛,周边小国无一不称臣纳贡,而今国情稳定,军制却还是维持在建国之初,军费开支甚大,借兵一可训练军队,二可削减开支,三可开疆扩土对我大玄十分有利。” 皇帝这边刚点了点头,下面就有两三个臣子站附议。 这时突然听到有人说道“皇上,此事万不可行呀。” “哦?郭将军有何看法。” “皇上,乌曲国近年起势迅速,不过一年时间就吞并了吐罗部与遂宁部,若不是现今狄禄部与兀月部结盟共抗乌曲,只怕两年之内西域便能彻底统一了。乌曲前来借兵,无非是为了借我大玄之力攻下残余两部一统西域,虽说许以土地,但雍州西北千里并无天险,是易攻难守之地,若我大玄真的借兵与他,今后便只能看着乌曲一家独大,只怕日后恐生不臣之心啊皇上,借兵一事还请皇上三思。” 有些文官则认为郭将军小题大做了,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西域而已,能翻起什么大浪来。 当皇帝听到郭将军的“恐有不臣之心”时皇帝便觉得此事绝不可为,因为世间流传着一句话“得帝剑者得天下,”他在害怕,如果帝剑真落到西域手里,那自己这个位置就快坐到头了。 诸位大臣看着龙椅上的皇帝沉思,没有出声,不一会皇帝便对着刘予怀说道 “拟旨。” 刘总管便准备草拟圣旨,退朝后再由皇帝或者文书房的先生书写圣旨正文。 “乌曲国主德才兼备,善治善能,抱负不凡,赏黄金五万两,绢五万匹,茶叶十万斤。乌曲皇子秉节持重,竭智尽忠,封外安侯。” “下一事,议北方大泽国新立一事。”刘总管说道。 下面大臣虽然叽叽喳喳的议论,但始终没有人发表意见,皇帝扫视了一圈说道 “徐太尉,你来说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