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 童年二 (第2/2页)
问他是肯定不会告诉我的,说不定还会招来一顿责骂,母亲深居闺中,应该也不懂得这些修行之事,我应该去问谁呢?”八岁的林德润自言自语道。 林德润虽然是孩童的身体,但是有前世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以及自己多年修炼《太上无极清净道经》的功夫,头脑是非常灵敏清明的,分析问题也细致入微。 突然,林德润转念一想,可以去问问陈管家,陈管家年已六十,见多识广,应该知道这些事情的。 一溜烟的功夫,林德润找到了正在客堂忙活张罗的陈管家,拉着他的衣角,趁着四下无人,将管家拉到一个僻静的角落,轻轻地问:“陈管家,你知道道尊与佛圣是什么吗?”。 陈管家十分诧异,惊讶于这样一个八岁孩童,又怎会得知这些名言的? 缓了缓,陈管家开口道:“德润少爷,老朽也只是听说,道尊是道家修行的最高果位,而佛圣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我大楚国建国百年,只听说大楚太祖建武皇帝修到了道尊地位,但据说还只是中品下生的道尊,至于方外高人,听说南方的护国清虚观和北方的太极龙隐观,曾出过两位道尊,但目前不知还在世否;至于佛圣,只有当年的彻净大师,在大战中离奇失踪,其后再没有听说过有人能修到佛圣的境界,如果少爷想了解清楚,可以去城外的天风观找孔先生问问”。 “孔先生,这不就是出生时给我算命的那位高人吗?从他给我所推算的来看,应该是知识广博,见识高明的奇人,他曾预言我将来可以作天人之师,难道这就是佛圣的境界?”林德润暗自思索。 “但是找个什么理由才好出去呢?父亲一向对我严格要求,非有正事不得擅自外出,这该怎么办呢?对了,巧诈不如拙诚,与其找个借口掩盖,不如与父亲直说,就说我要去城外拜访孔先生,感谢儿时的提点,并希望再次得到孔先生的指教,这样不就可以了吗?”林德润这般想到,心中暗喜。 果然,在林德润去求父亲出城之请后,其父林君仁也很快答应了,并让有一定功夫的陈管家陪同前往,来去时间以三日为限。 陈管家带上林德润,携带一柄古铜色佩剑,一手提着礼物,朝城外的天风观出发。 方界县城不大,地势高低不一,城外道路更是崎岖坎坷,山林深谷居多,以羊肠小道为主,所以不能骑马,只能步行,走了约个把时辰,已出城外,还在一条小小山路上,连道观的影子都没有见到,林德润不禁纳闷起来:“我出生的时候,孔先生大概只有一刻钟就到了我家,为何这次走了一个多时辰还没有到呢?”。 传说道家有一个门派叫做无隐门,有修炼到一定程度的道教高人有一定的他心通,能预先知晓何人来找他,且知其事情本末,而且修炼到某个程度,还可以不借助任何物品或符咒,御空飞行,这就是无隐门的两个十分神奇的道术,但是至少要五十年以上修行、心地清净之极且达到了一心不乱的境界的人才可以做到,那么看面相八字风水,给人预测吉凶祸福,生死存亡,就更是弹指之间了。 孔先生正是无隐门天风观的观主,其道术高深莫测,平时绝不显露,主要是以八字风水、阴阳五行为主,医术更是一绝,可以说是药到病除,对于富豪之家则取以厚利,而贫苦百姓则分文不收,当饥荒年景或瘟疫流行之时,天风观就会布施钱财物品,利益百姓,施医施药,救济穷苦。因此百姓都对天风观和孔先生奉若神明,敬奉有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益有余”。这是父亲林君仁从小就教给德润的一段话,也是林家的家风家训,因此林德润始终铭记在心。父亲乐善好施和孔先生救济百姓,不就是这样吗?既让穷人得到了安乐,也让自己获得了声望和支持,真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原来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这个世间的人,必然会有贫富贵贱之分,若是损不足益有余,贫富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贫者心不平,富者越骄吝,社会就会动荡不安;若是损有余补不足,富人就会仁慈礼让,穷人也能得到恩惠生存下去,社会就会安定,贫富各得其所。这就好比水一样,总是往低洼处去流,以滋养低下者,原来这也是天道! “理解了这个道理,说不定对我以后的修行之路有帮助!”林德润开心地想着。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殊不知一场潜伏的危险,已经暗暗逼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