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五章 回机关城 (第3/3页)
姓,但也整合了秦国上下的力量,才造就了秦国强大的战争潜力。” “征伐天下和治理天下是两件事,秦王也了解这一点,常言治民当施以法之约束,德之教化。” “为此建立学宫,欲集百家之长,推演出适合盛世治理的制度。” “届时自会废除不和时宜的制度!” “空口无凭,如何取信于人?”魏墨统领冷哼一声。 是与不是,众人心中自有判断。 秦国成立学宫,欲邀百家共襄盛举,自有变革之意。法家不再于秦国一家独大,秦国治世之道,相应的当会有所改变。 未来之事不定,各家自当努力争取! “你为何笃定秦国咳一统天下,而不是其他国家?” 楚墨统领熊师叔,当是持中立态度,或许心中会偏向于楚国,毕竟楚国地大物博,从未衰落过,如今虽不复鼎盛,但根基在这,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 “秦国已有新式冶铁之法,所炼之铁器性能远超当世,哲这里有一柄秦军制式长剑,请各位师叔师伯过目!” 姜哲说着,打开身旁的木箱,木箱之中放着七柄长剑,正是七国军中制式长剑。 左手轻拍木箱,真气涌动,深黑色的气劲托起七柄长剑,待七柄长剑升起三尺时。 锵!锵! 长剑瞬间激射而出,空中翻转几圈,插在众人中阳的石板上。 呈圆形围坐的众人,不禁看向七柄长剑。 七柄长剑之中,属于秦国的那一把,剑身色泽、明亮度远超其他。 “好剑!” 徐夫子不禁脱口而出,身为铸剑大家,一眼便能看出七柄长剑的优劣。此时不禁起身上前,抽出了插在石板上的长剑。 右手握住长剑剑柄,剑尖朝上放在身前,左手食指中指并拢,自下而上缓缓轻抚剑身。 “虽远不如天下名剑,但已超出寻常长剑不知凡己,秦国有此冶炼技艺,天下莫可与之争锋也!” 徐夫子感叹着说完,手持长剑对着身前一击斜斩。 铮!铮!铛! 插在地上的长剑,被轻易斩断两柄,剑身切入第三柄长剑一寸。 众人的神情不禁发生变化,显然被这个结果所震动。 徐夫子并没有动用真气,仅仅使用手臂力量,便轻易斩断了两柄长剑,足以看出秦军长剑的性能。 秦军本就战力强大,如今,岂不是如虎添翼? “八年前韩王因惧秦,遣郑国入秦,献策修渠,以期待消耗秦国人力,消弱秦国军队。” “这八年间,确实消弱了秦国军队,然而水渠已经修好大半,再过年余,便能彻底修好。” “那时,秦国便不会再缺粮食,山东六国又拿什么来阻挡秦国?” 姜哲说完,平静的看着众人。 秦国大势已成,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 在场众人同样明白这个道理。 场中沉默片刻,见无人出声,六指黑侠开口说道:“对于入秦一事,大家发表看法吧!” “我反对入秦,秦赵之仇,我赵墨一脉绝不会放下!”赵墨统领斩钉截铁地道。 “我也反对入秦,我魏墨不会放下家仇国恨!” 赵魏两家直接出声反对,让其他人变得犹豫,多年师兄弟,一旦决定入秦,很有可能将来便要生死相向。 会议场沉寂片刻后,一个声音响起。 “我赞成入秦!” 姜哲闻声看去,却是韩墨统领韩崤,此时的韩崤,较之半年多前,明显苍老了许多。 “老韩,你……” 魏墨统领指着韩墨统领韩崤,难以置信的道。 春秋战国的分界点,便是韩魏赵三家分晋。 虽然分裂成三个国家,但是相对于他国来说,彼此关系依旧亲密,许多时候往往共进退。 “老卫,韩国不比你们魏国。夜幕十余年盘剥,民间早已不堪重负,经不起折腾了。如今朝堂之上两党争斗……韩国没希望了!” 韩墨统领韩崤,语气苦涩的道。 本以为韩非会给韩国带来希望,没想到韩非异军突起,让韩王感受到威胁。 韩王暗中打压韩非,扶持了韩宇与之争斗,夜幕的墙头草闻风而动,许多投到韩宇麾下。 如今韩国朝堂,韩非与韩宇分庭抗礼,彼此争斗不休,可苦了韩国的普通民众。 “我齐墨弃权!” “我燕墨弃权!” “我楚墨弃权!” 各支脉都做出了决定,比姜哲预料的要好一些,至少有韩墨支持。至于秦墨,众人直接无视了其意见,秦墨两位统领也很知趣,全程不发一言。 “我赞成入秦!”“我也赞成!” 两道柔和的女声响起,统领中仅有的两位女性出身赞同。机关城其余统领很是诧异,近乎从来不发表意见的两人,今日居然在他们之前发言。 “我赞成!” “我赞成!” …… “我弃权!” “我弃权!” “我弃权!” “六人赞同,四人反对,其他人弃权!” 六指黑侠说出结果,看着表情失望的赵墨、魏墨四人,犹豫了片刻后,做出了决定。 “十日后,机关城封闭,许进不许出。决定入秦之人,以个人名义入秦,墨家对外依旧中立。” “尊巨子之令!” 短暂的沉寂之后,众人隐隐间松了口气,齐声回答。 会议结束,众人三三两两散去。 “守义,我答应你的事已经完成,可不要忘记我们的约定!”文玉走到姜哲身前,低声淡淡的道。 “文师叔,秦王已经同意,会在学宫之中设立女子学院。”姜哲恭敬的回答。 “做的不错!” “分内之事!” 机关城的事情告一段落。 墨家弟子以个人身份入秦,是姜哲和六指黑侠商量后的决定,这已是最好的结果,墨家免于走向分裂。 而在秦国,姜哲已经站稳脚跟,有众多墨家弟子相助足矣。墨家是否公开表态,旗帜鲜明的站在秦国一方,秦王政并不会太在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