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7章 被无视却又无法无视的王明 (第1/2页)
朱元章龙行虎步般走了进来,二话不说直接冲着李善长,刘伯温二人问道。“国号取何名,二位有何定论哪?”李善长,刘伯温恭敬站起,且听李善长微笑道来,显是胸有成竹。“关于国号,在下与伯温所见完全一致。”“新王朝的国号为大明!”“其意,一者,承明教之大,小明王为宗。”“二者,明乃日月二字相合,承天道而定乾坤。”“三者,大明之大,天下无双,大明之明,万古不灭!”刘伯温随后补充:“其四,大明二字,典出大阿弥陀经。”“佛言,其光明所照,央无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常大明。”朱元章嘴中咀嚼着大明二字,心里默默又加了一句。其五,大明之明,也源于王明之明,大明王尊神之明!若当年没有王明,咱朱元章有可能永远只是朱重八。朱元章想到这里,心头没来由的升起一股无比复杂的心绪,半响才缓缓点头道:“大明,大明……这名字起的好。”“叫起来郎朗上口,听起来掷地有声,想一想,滋味无穷。”“嗯,好,就这么定了……那国都呢,你们二位有何斟酌?”李善长迟疑着回答。“呃……在下仍主张定都应天府。”“理由是金陵城倚钟山临长江,虎踞龙盘,天下形胜。”“立为国都,定然国运永恒。”“此外,江南数省皆为鱼米之乡,定都于金陵便于统御全国经济。”“其三,上位的文臣,武将,多为淮西子弟,他们都希望定都于应天。”“文武之心,不可不虑呀。”朱元章轻嗯一声,似是赞同,但目光却看向了刘伯温。刘伯温微微低头,缓缓道来:“在下以为,应天府可暂定为国都,但不宜久长。”“历代以来,应天府宫阙城池迁移无常,城皇墩堑,屡经开挖填塞,坑洼沼渠,满目皆是,因而地脉泄尽,王气难收。”“六朝以来,凡定都于此者,其王朝皆偏安一隅,继而淹灭消亡。”“此外千百年来,危险中华的胡马蛮夷多出自于北部边疆。”“凡圣朝盛世,立都当以戍边制敌为第一要务。”此言一出,话是说进朱元章心坎里了,他心里也是这么想的。“咱是这么想的,应天暂时定为国都,等天下平定以后,在从汴梁和大都两城之中择一成为新都,而应天降为陪都,实行南北二京制。”李善长与刘伯温相视一眼,皆开口道:“妥当。”“妥当。”“此事,就咱三人有数,万不可泄。”“遵命。”“遵命。”说完国号,定好国都之事后,朱元章忽然脸上浮起笑容起身拿起一张诏书,走到两人跟前。“这个呢,就是宋廉给咱起草的登基诏书。”“咱看了之后啊,都快认不得自个儿了。”“呵呵……他上面写到,朱元章,乃是蛰伏千年的真龙天子!”“咱娘呢,孕中便见到霞光满天,咱在诞生的那一刻,更是天降红霓。”“还有青鸟,白虎相护,咱娘携子在大河之中洗浴之时,上游飘下来五色的彩带,取之裹身,整个大河立刻变得红光灿烂……哈哈哈哈……”“哎呀,咱这朱重八呀,在宋先生的生花妙笔之间,已然不是人了,是个神!”朱元章微笑着自嘲自侃着。李善长,刘伯温呵呵两声,且听李善长道:“上位啊,在下以为宋先生所言无甚不妥。”“天子嘛,就是人间的神灵。”刘伯温也微笑着摇头晃脑的道:“即使大帅自已以为不是,也要让百姓们以为是。”“如没有神灵供百姓们叩拜,那也不成人间了。”朱元章想了想,又问。“您二位,觉得妥?”“妥当。”“妥当。”朱元章摇头。“可咱并不喜欢,咱觉得这东西太像戏文,虚的很。”“咱知道,咱不是神,真若说神,就连王明他都未必……咳咳……”“咱觉得,此诏书就该直言,咱是至贫出身,家无片瓦,身无完衣!”“在爹娘死的时候,连一口米汤都喝不上,咱哥是脱下自己的衣裳给咱娘裹的脚!”“两尾芦席给咱爹娘下的葬!”李善长闻言低声道:“上位啊,这些痛苦窘迫之事说出来怕会玷污天子龙威呀。”朱元章回道:“但是,天下百姓听到了此事,会不会觉得亲切无比呢?”朱元章微弯下腰凑到不言语的刘伯温身旁缓缓问道。刘伯温闻听此时朱元章的语气只觉得心头一震,一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