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九章 公平,公平,还是的公平! (第2/2页)
户部尚书金濂站了起来说道:“陛下,夏税无过八月,秋税无过二月,陛下登极,大赦天下,亦有尽蠲福建、京畿、大同府二税。” “正统元年,上敕谕: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百余万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其后概行于天下。” “正统十四年秋税,今年二月入库,所得折色银一百一十二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余两。” 折色银,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的核心,但也非张居正一蹴而就,其实早在宋朝时候,就有折缗,洪武九年,亦有天下税粮,以银钞钱钞折色之说。 户部给事中任元祥立刻站起来说道:“陛下容禀。” “依臣看来,赋役之弊,莫甚于折色,何也?” “自开辟以来,取于民者,不过三端。孟子所称粟米、布缕、力役。唐初租庸调是也,此三者,古有古之定额,今有今之定额,虽欲过加之而有所不可。是故谋利者,巧立为一切之法,以愚天下。” “折色有五害,正色有五善。折色用银,银非明之所固有,输纳艰难,此为一害。” “轻宝易匿,便于官役侵欺,此为二害。” “银非贸易不可得,人多逐末,三害也。” “银不制之于上,如泉府之cao其柄,又不产之于下,如布帛之可衣,菽粟之可食,而偏重在银,使豪猾得擅其利,四害也。” “银虽多,非国之本货,一旦有急京边空虚,五害也。” …… 任元祥这段话,很长,朱祁钰认真的听完了他的话,说的很有道理,至少从现象、问题、原因和方案四个方面,说的极为清楚。 “很好,请坐。”朱祁钰示意任元祥坐下。 位于士大夫阶级的任元祥能够站在百姓的立场上看问题,能看到并揭露,赋役折银,给贫苦百姓带来的灾害,是难能可贵的。 任元祥的这段话的意思,非常明确,银子百姓没有,但是粮食百姓有,如果把粮食折色之后,反而给了地方cao柄契机。 任元祥以泉州举例,泉州在正统九年和十年,就是这么干。 头年用绢折钱,次年用粮折钱。 头年,泉州桑田被淹,绢价极高,但是泉州地方,用绢折银。 等到次年,百姓们恢复桑田,可是这粮价又上去了,泉州不折绢了,改折粮了。 这般折法,百姓苦不堪言,今年种粮绢折,明年种绢米折,这谁受得了? 右佥都御史李宾言说道:“而太仓之储,宁红腐不可匮细,一旦不继,何所指手?臣以为任给事所言有理。” 金濂却摇头说道:“输正粮一石至京师,需费三倍,民力不支。可见采用折色的办法,仍有便民之处,全部正色,而非折色,亦国之大害也。” 文华殿内,总是议论纷纷,朱祁钰敲了敲桌子,示意大家安静。 他总结性的说道:“大明商贸繁荣,太祖仁德天下,以行商不纳税,坐商三十抽一为税,低税则天下承平。” “大明生产发展到今天这个范围,会由实物纳赋变为货币纳赋,已经是大势所趋。” “但是眼下最大的问题是,大明货币不够,银贵物贱,但是太祖高皇帝的金银之禁犹在。” 折色是个好法子,但是银少物多,则伤民。 张居正搞得一条鞭法,极其有效,让大明的朝廷富了起来,万历十年之时,太仓有粮一千九百万石,粮四百万粮。 万历皇帝亲政,废张居正一鞭法,改为正色赋役,立刻出了问题。 万历十三年,太仓贮粟,陈陈红腐,京、军类多不食,卖与酒保,止得银二三钱。 京师银贵物贱,商贸几近停滞,可是万历皇帝想要再恢复一条鞭法的时候,却是怎么都无法推动了。 到了崇祯年间,又变成了银贱物贵,粮价奇高无比,大明上下,苦不堪言。 没有一项稳定的货币政策,对大明这个巨人而言,就是最大的一道血口。 朱祁钰杀了朱祁镇,堵住了一条血口,但是大动脉,还在流血。 于谦站了起来说道:“陛下,之前讲武堂聚贤阁议事,臣以为颇有所得,盐引兹事体大,上下略有浮动,则是民不聊生。” “松弛金银之禁,也是势在必行。有钱无轮廓文章,不便人用,臣以为,大明应该铸币了。” 什么叫做无轮廓文章,不便使用? 于谦的意思是铸币应该在正面反面印花,轮廓作为铸尺牙,确定重量,百姓方能使用。 金银之禁依旧不废除,而是将金银之物,铸钱,正反面印花铸尺牙,这银的重量充足,则好用。 群臣一时间议论纷纷,大多数都知道陛下在讲武堂开了几次盐铁议事,这盐铁议会的第一个成果出现了。 诸多朝臣议论纷纷,毕竟是违反祖宗的决定,大家都在小声的讨论。 兴安看大家议论纷纷,便走了出去,没多久,就又回到了文华殿。 他手里捧着一个红色布盖着的方盒子,放在了陛下的面前。 这番动作引起了诸多朝臣们的目光,大家慢慢停止了议论,看向了那个红布。 7017k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