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六章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第1/2页)
“中国,中央之国!” “大明拥有寰宇之下,最多的可耕土地、最勤劳的百姓、最可靠的水利,大明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但是却始终停滞。” 朱祁钰停顿了一下,即便是喜宁、郭敬这等为虏前驱的二鬼子,说起什么也是,暗通中国某人。 中国二字,本身就是中央之国。 何为中央之国? 就是天下文化中心、科技中心、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 这就是中心之国、中央之国的含义。 大明无比的强大,强大到京营一战溃败如斯,兵败如山倒,依旧能崩掉瓦剌一颗大门牙。 “但是我们却是长期的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这种停滞状态,会因为战乱、会因为百姓起于阡陌,慢慢向滑落。” 这是一个很违背经济学常识、很违背客观规律的事实。 大明处于一个高速发展和经济停滞的叠加态,当朝廷观察的时候,大明是在停滞的,但是在朝廷不观察的时候,他的确是在高速的发展。 在这停滞不前的社会里,是不可能看得见的现象。 但是大明就是如此的神奇,始终处于一种可持续崩溃,而不崩溃。 可持续停滞状态,在不进则退,退则立亡的经济学中,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模型,是违背客观事实的。 大明,却始终处于可持续的停滞状态。 朱祁钰说道:“你不可能在瓦剌找到足够的劳动报酬,来养育自己的子女,交趾、满者伯夷、朝鲜、倭国,亦是如此。” “因为他们也在停滞,他们的人口会慢慢的减少,战乱、土地荒芜、短暂有一两个强人,统治数年,国进,之后再次开始衰退。” “如果我们能够提供两倍以上生活所需费用的报酬,那么我们就可以阻止大明的倒退。” “如果提供四倍以上生活所需费用的报酬,那么我们就可以让大明高速发展。” “如果提供六倍以上生活所需费用,那么大明终将天下无敌!” 朱祁钰依旧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由耕地荒芜、马政荒废、东南大乱的现象为切入点。 发现大明此时政策的问题,随后给出了原因,那就是劳动报酬给的不够,随后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增加劳动报酬的给予。 胡濙拿起了笔,快速的写道: 胡濙犹豫了片刻,将万世不移四个字去掉,又斟酌了一番,把万世不移写到了上面。 胡濙斟酌再三,又继续写道: 朱祁钰看着胡濙写了半天,问道:“你写什么呢?” 胡濙勾完了最后一笔,感慨万千,他今年已经七十有五了,能在垂垂老矣,半个身子进了土的年纪,再次看到大明又再起之势,感触良多。 他将写好的纸张说道:“呈陛下御览。” 朱祁钰当然能看得懂,他皱着眉头看了许久说道:“怎么都学武清侯那般,拍起了马屁?” “后面的都删去,前面做好注解为佳。” “比如保证劳动报酬是生活所需的二倍、四倍和六倍,这一段可以用俗字俗语,通俗易懂,还不需要别人去注解,省的误读。” “而且这什么万世不移财经之法?自始皇帝鲸吞六国,至今已有千余年,天下可曾有万世不移之法?删去。” 一个盐法用了七百多年而不变,那不是万世不移之法,是怠政、懈政。 朱祁钰的皇位说到底是篡来的,他不能后退,每往前走一步,身后都是悬崖。 这胡濙平日里也就洗洗地,这怎么拍起马屁来,也是一套一套的? 于谦坐在次席,他看了半天胡濙写的内容,并没有觉得哪里有不妥之处,句句肺腑,明明说的很有道理。 于谦又递给了金濂,金濂摇头,又传了下去。 君有命,胡濙自然不能不从,他将重新写好的会议题本,递给了兴安。 兴安将两份比对之后,立刻了然于胸,其他人或许不知道,但是兴安却是及其清楚。 陛下对陈镒,就是跑去张秋,跟徐有贞组队治水的那位右都御史陈镒,那天在燕兴楼说的话,还是放在心上了,而且非常忌惮。 陈镒酒后狂言:太阳下山之后继续干;夸,夸上天去;夸他一个如临九霄;夸他一个飘飘欲仙;夸他一个不知东南西北;夸他一个大踏步;夸他一个一意孤行;这些话,陛下始终放在了心上。 陛下虽然之前不屑那些话,仅仅将陈镒外派为官,申饬了都察院。 但是陛下始终对任何夸赞的话,都不假辞色,甚至还怀有警惕。 陛下不擅长阴谋诡计,甚至有些钩子太直了,也一直钓不上什么大鱼,只好开始京察,把每条鱼都拿出来看看。 但是陛下极其擅长阳谋,走的是阳关大道,正因为陛下走的阳关大道,才会忌惮这等夸赞的阳谋。 兴安不由的感慨,陛下不接受的这些夸耀,不是陛下正在做的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