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二章 此乃乱命,臣不奉诏 (第2/2页)
个担忧,其实于少保也有。” 朱祁钰忽然转过头来说道:“兴安,徐有贞巡视黄河,走到哪里了?” 兴安愣了愣,想了想说道:“快到三门峡了,若是走得快些,不日就到延安府了。” 朱祁钰点头说道:“朕知道了,让他借着北上,过榆林卫,直到河套。” “石尚书,要与徐有贞多沟通,等打下了河套,有石尚书忙得了。” 石璞呆滞的转过了头,愣愣的说道:“臣领旨。” 六部之末,唯独他没啥反对意见,为何陛下突然提点到了他呢? 朝臣们满是疑惑,为何好端端的提起了徐有贞呢? 徐有贞是个站队失败的人,在反复衡量之后,徐有贞前往地方治水去了,想要回朝,却被朱祁钰打发去治理黄河了。 朱祁钰深吸了口气说道:“朕让徐御史前往河套,不是无的放矢,朕打算在河套设立三府,朔方、五原、靖虏,以东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为府城。” “由山西、陕西、山东迁民移居,由工部大兴水利,再建塞上明珠。” 明珠岂能蒙尘? 朱祁钰这话一出,立刻引起了群臣们的议论纷纷,迁民这么大的事,陛下居然想要一意孤行。 户部尚书金濂立刻说道:“陛下啊,阴山苦寒,时常受到胡人侵扰,迁民移居,非同小可,此乃乱命,臣不奉诏!” 无论怎么说,现在河套地区,在群臣心中,就是苦寒之地!怎么可以让内地的百姓去塞上受苦呢? “怎么能是受苦呢!”朱祁钰一听这话,笑着说道:“金尚书啊,你知道河套一亩地出产几何吗?” 金濂眉头一皱说道:“多少?” 朱祁钰十分确定的说道:“两石,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朕可不是胡说,那可是塞外米粮川。” “京畿地区一亩熟地,不过一亩一石五斗不到,河套地区,则是一亩两石。” “如若大兴水利,渠沟纵横交错,这个亩产,还可以再涨涨。” 石璞才露出了一丝了然的神情,五部疑问,最后归它工部解决问题! 石璞乐呵呵的看着群臣,工部也能有今天! 林绣补充说道:“金尚书,这里有渠家田册为证,河淤土,肥又壮,年年亩产三石粮,这里面有渠家在河套地区的田亩亩算地租等。” 朱祁钰决定让陆子才一定要在太医院专设雅座,等着渠家三兄弟到了,一定好好招待一番。 这也不用引经据典了,渠家直接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胡濙少费多少脑细胞啊,一定得是雅座! 金濂拿过了那几本田册,眼睛立刻满是血丝,怒火冲天的说道:“迁,现在就迁民过去!立刻就迁。” “这帮狗东西,亩产不过二石,他们居然要拿走一石三斗!” “就是旧亩算,亩算三斗!重一点的苏松地区,也不过亩算五斗!他们居然要拿走比朝廷整整四倍有余的地租,反了天了!” “河套百姓饱受渠家剥盘,如同水深火热!陛下,臣请进军,尽快剿灭瓦剌冥顽不明之徒!” “诛其罪,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 “吊民伐罪,此乃周礼、春秋之大义!” 金濂的这个吊,表示慰问的意思,可不是吊起来的意思。 他是正经进士出身,这句的确是出自《孟子》,就是惩戒首恶,慰抚百姓,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百姓大悦。 金濂为什么如此的愤怒? 因为渠家在河套地区居然拥有超过了四万顷田,共计四百多万亩地,比襄王府还多了一万顷,至少半个陛下的官田了! 渠家怪不得会如此的丧心病狂,炸毁了东胜卫的火药库,还要谋求炸毁镇虏卫的火药库,渠家的根,压根就不在祁县,而是在河套! “四百万石米粱!他们怎么敢!” 金濂的怒气已经冲天了。 要知道江南的米价和京师的米价是完全不同的,京师的米价和大同府的米价也是完全不同的。 京师米一石五钱,江南的米粱价格稍贱也是三钱到四钱,但是到了宣府一石米就要七钱,到了大同一石米要一两左右。 河套一年光渠家收亩算地租,就要整整四百万石米粱。 少一天,朝廷少多少赋税,边方少多少粮草! 金濂能不急吗?他看见灯盏里有两个灯芯他都心疼! 怪不得渠成义、渠成仁、渠成德三兄弟要逃跑,人家哪里算是大明人,人家分明是河套人! 朱祁钰示意金濂坐下,他刚才还此乃乱命,臣不奉诏,这一下子就换了个立场,其画风转的太快了,一时间,让朱祁钰有点不适应。 这是打算不等大军打完仗,他就打算迁民耕种了? 吴敬作为盐铁会议的新人,整个人都变得呆滞了,这就是大明朝的盐铁会议吗? 好像对于陛下而言,出于公心,利于大明,利于大明百姓,那就是最大的恭顺。 其实想想也容易理解。 大明强,则陛下强。 朱祁钰无奈的说道:“至少明年才会迁民,徐有贞要给朕上了治理河套黄河的奏疏,朕才能知道河套地区到底能养多少百姓,迁民几何,这不能乱。” “尤其是河套现在有多少人?谁都不知道,迁多迁少,都得细细商议,你先坐下。” 金濂坐下,也不顾君前失仪,又咬牙切齿,自言自语的说了一句:“迁,定要迁!” 胡濙深吸了口气,脑海里却是回忆,他开口说道:“其实太宗文皇帝也想迁民河套,但是无民可迁。” “洪武二十四年八月,高皇帝在东胜立五卫,大同在城立五卫,大同迤东立六卫,洪武二十六年设立山西行都司,又增设数卫,共计二十卫,十一万军卒。” “后来,就是靖难之役了,山东、北直隶等地,一片焦土,千里荒芜人烟。” “永乐六年,文皇帝欲设河套诸卫,但是山东和北直隶也在休养生息,只得作罢。” 朱祁钰这才会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文皇帝想做,但是他做不成,因为当时北方人口太少了,压根无法承担起迁民。 现在不同了,现在大明已经人满为患了! 杨洪的脸色更加灰暗,他叹息的接过了胡濙的话茬说道:“再之后,就是兴文匽武了。” “短短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前六十余年所做的事儿,尽数荒废掉了,最后山西行都司仅剩六卫,军卒不过三万,还不如洪武二十六年。” “陛下,臣想不明白,兴文就一定要匽武吗?” “太祖时候,百废俱兴,孔克坚那措大,都能给高皇帝气受,更别提宋濂、张昶、郑玉、夏伯启等人了。” “太祖鼓励文治,设立府州县卫儒学堂,难道不是兴文吗?” “那太宗文皇帝呢,永乐大典,包揽万象,成书之日,群臣感慨文皇帝之文治,曰:苟欲考宋元两朝制度文章,盖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者焉!” “他们说有了永乐大典,书都读不完了,用之不尽!” “文皇帝不是兴文吗?” “可是兴着兴着,这怎么就开始弃地、弃民、弃养了呢?” “臣愚钝,今日方才解惑。”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们哪里是兴文啊,他们这是借着兴文,损公肥私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