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童年里的春天 (第2/2页)
,可以马上止血。艾蒿煮水可以治疗扁平疣,我知道的大致是这些。 然而所有这些并不是我期待的,我期待的是捉蝎子。大概清明左右,我就蠢蠢欲动了,几次去山上查看,谷雨之时一定是捉蝎子的时候了。蝎子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我记得97年左右的时候大概350元一斤,对于我们那个时候是最有保障的一笔零钱收入。蝎子喜欢在向阳的石头地下或者碎石缝隙或者悬崖的裂缝里,我们那里属于丘陵,以砂岩为主,比较适合蝎子的生长环境,那个时候最想要的装备是一个小瓶子,最好就是医院里装药的那种小塑料瓶,因为可以随身携带用来装蝎子,蝎子因为尾部有毒针,被蛰到后会神经疼,我被蛰到过很多次,因为蝎子是冷血,中午的时候活力最强,行动最敏捷,这个时候被蛰到那是相当难受,因为大多会用手去捉蝎子,被蛰到的大多是手指,首先被蛰到的手指会慢慢的肿胀直到黑紫,手隐隐作痛,然后会传到肘碗处,是一种神经性的疼痛,过段时间再传到肩甲窝处,这时候我感觉是最难受的,再后来会传到大概心脏的地方,隐隐作痛,然后大概两天就慢慢缓解了,那个时候被蛰了从来不会去看医生什么的,就是靠自身抵抗过去,有的时候一天被蛰好几次。熟练了后就很少被蛰了,就是熟练的用手捉蝎子,我们一般是用一个铁钩翻石头找蝎子,找到后用铁钩压住它的背,然后蝎子的尾部会惯性的卷到背部或者想去抵抗,这个时候要用手指捏住它尾部最上面的两个关节,然后就可以了,一般这个时候拿捏不准或者它尾部胡乱摆动,就有被刺的风险。当然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是有一个镊子的,条件限制没有铁镊子,都是用一根筷子,从当中劈下去,但是不要劈开,然后用一根火柴棒搁在裂缝里,用线来回固定好,一个简易的镊子就弄好了,但是随身携带并不是很方便,一般是别在腰里。后来我从医生哪里搞了一个铁的镊子,被视作神器,跟随了我好多年。蝎子有小的,就是出生后度过第一个冬天的,我们叫豆皮,大概一厘米长。这个呢一般不会捉,就放掉了,这种大概只有一个瓜子仁那么大,被蛰一下也不是很疼。还有一种大概有两厘米-三厘米长的公蝎或者未成年的母蝎,我们叫半大。这种会捉住。最后一种就是成年的母蝎或者大公蝎。普遍母蟹的体型是大于公蝎的,我们叫老母。 一般是放学后去捉一个多小时,因为要爬到山上去,所以去掉上山下山的时间,大概翻石头捉蝎子的时间也就不到1个小时。也就捉个几只。周末的时候会约几个同学一起去正儿八经的捉,其实整个村子里就我们几个热衷于这个事儿,其实大部分人不擅长,他们就找不到其中的乐趣,我们能大概判断山上哪个地方,哪块区域或者干脆哪块石头地下会有蝎子。另外捉蝎子翻山越岭,有时候要走几十里山路,那是相当的累。这多半是小学和初中时候的事,我记得读初中的时候,应该是2000年左右的时候,有一次上体育课,我和同桌逃课去学校附近的山上捉蝎子,遇到了我这一生经历过的最大的一次沙尘暴,狂风捐杂着尘土和树枝等杂物铺面而来,什么都看不见,眼睛也睁不开,我们跳进一个水屯里,但是情况更糟,风出不去在里面打旋,我们只好又逃出来,靠水屯边沿的遮挡趴在地上,等沙尘暴过去后灰头土脸的回了学校。当时学校教室是地砖铺的,我就把一块砖取下来,在里面养了几只蝎子,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有同学在讲台前面发现了一只蝎子,可能是我的,我就过去用手把它拎了回来。 等到高中的时候已经在县城里读书,每个月只有一次回家的机会,我偶尔还是和弟弟一起去山上捉蝎子,这时候我开始用镐,专门到悬崖上翘哪些裂缝,里面的蝎子多的很,就是比较危险,一天下来能捉个几十只。后来我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挖了一个坑,然后把一铁的脸盆去掉底扣在上面,与地面持平,然后再用一块板盖上,在里面杨蕾二三十只蝎子,我想看看到了秋天是如何产小蝎子和冬天他们如何度过的。果然到了秋天,我第一次见到了母蝎子生产,它们全部趴在母蝎子的背上,晶莹透明,比大米粒小一点,一个母蝎背上大概几十只。然后我小心翼翼的把它们取出来,一个瓶子里放了一只母蟹,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但是几天后悲剧发生了,脱离了原来的黄精那些下蝎子全部被晒干了,全部死亡了。后来我就把那个养蝎子的地方拆了,就再没去养过。 先写到这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