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三章 迁都多喜 (第2/3页)
战马上,浑身上下连一根杂毛都没有,而郭默自己则穿了一套银色的战甲,猩猩红的战袍披在身后,随风飘展。 “虎贲”军留下一千名将士,接管了“永定门”的防御。 其他官员和将士,连同中都城中出来迎接的人,簇拥着郭默一行,继续向城内走去。 “此城门,今后可称为‘正阳门’——” 新的皇宫和与之相配的城门,都是按照郭默给的草图建造的,位置、结构和规格,大体都标注了出来。 唯独一些城门的名字,郭默故意留了一手,就为了今日当众来显摆一下。 紧接着,前边出现一个硕大的广场,不远处红色城门楼子的背景下,让郭默一度产生了错觉。 可惜,没有那熟悉的纪念碑和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 从汴梁随行而来的人员,哪里见过如此宽阔的广场?都被这份浩瀚给震惊了。 尤其很多人听说这完全出自于皇帝陛下的设计,对郭默的崇拜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此城门,今后可称为‘天安门’,相对北边的可称为‘地安门’,而两侧分别为‘左安门’和‘右安门’——” 一下子,皇城四门出现了。 继续往北走,就没有这么多将士和官员随行了,尤其是到了宫门处,仅仅留下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随行,而“虎贲”军也只留下了两千人。 原来留守在中都城的一百七十名“锦衣”,也在正副统领“铁掌无情”陆平生和武南天的率领下,身着盛装,腰挎标志性的雁翎刀,紧紧地护卫在郭默的左右。 “此宫门,今后可称之为‘午门’,北侧的宫门为‘神武门’,左右各为‘西华门’和‘东华门’——” 这就是宫城四门了。 再往里走,郭默就仿佛又穿越回了前世,虽然很多细节上,跟他记忆中的故宫还是有很多的差别,却足以让他有重临前世之感。 “众卿先到太和殿去吧,容朕更衣就来。” 以内阁为首的几位重臣,率领着文武大臣,前往太和殿等候郭默,也好给他们一个熟悉和震撼的机会。 “蓉儿,皇宫还没完全建好,不过坤宁宫、太极殿和养心殿已经可以入驻,你就和莫愁、嫣儿先一起住在坤宁宫吧,让几个小的住到太极殿去,养心殿先给我留着吧。” 黄蓉是后宫之主,虽然大家都算是非常熟悉的人,郭默自然可以做到一言而绝。 但是,出于对皇后这个身份的尊重,郭默还是以商量的口气说道。 “默哥哥,这么大的地方,我们姐妹三人住在一起,完全没有问题,几个小的也好说,一会儿看看怎么给龙儿和襄儿安排住处。” 这里边,小龙女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今年已经十七岁了,因为从来没怎么接触过外界,就一直跟在了李莫愁的身边。 黄蓉如何安顿后宫,咱们暂且不提,在三女的帮助下,郭默除去满身的甲胃,换上了正式的皇冠龙袍。 “臣等拜见陛下——” 郭默高坐在太和殿内,太和殿就是俗称的金銮殿,也是故宫中面积最大的宫殿,不是临安、洛阳或汴梁的宫殿能比拟的。 “众卿平身吧——” 身边没有站着老太监,不顾郭默的反对,老赵扩硬是将曹山和曹海都塞给了郭默。 郭默也很是无奈,又不好博了老爹的面子,而且有些事情,还真的需要用到宦官,郭默就半推半就地接受了。 不过,他要求严格控制宫中太监的人数,不得超过一百人,其他的能用宫女或侍卫的,坚决不用太监。 “虎贲”军都统制陆冠英,一身戎装站在郭默的身侧,他现在的身份是大宋的镇殿将军,除了“锦衣”之外,能调动皇帝身边所有的护卫。 “众卿,今日我大宋迁都中都城,有些城池就需要更换一下名称了。” “临安,当年在大宋汴梁宗庙被毁、中原沦落之时,成为大宋暂时驻跸之所,终究也只是‘临安’而已,从今日始更名为‘杭州’。” “中都城,更名为‘bj’,作为大宋朝的首都,另外,将一句话写进赵氏的族谱,望后世子孙永远铭记!”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此为后世赵氏子孙的祖训,但凡有违背着,内阁可召开会议,有权表决更换皇帝人选——” “陛下圣明——” “陛下不可——” “我主威武——” “陛下——” 可了不得了,满殿文武大臣,还沉浸在迁都的喜悦之中,尤其是看到如此庄严、雄伟的新皇宫。 现在,作为大宋皇帝的郭默,居然在这么一个重要的日子里,说出了如此豪迈的宣言式的言语,而且是要作为“祖训”流传下去。 在这个时代,尤其郭默还是一位强势的君王,居然能说出内阁有权召开会议,商议更换皇帝人选一事? “陛下,您真乃是千古未有之君啊——虽然此时我大宋的疆土不是历朝最大的,军队也未必是历朝最勇勐的,但是,陛下的胸襟却是前无古人的啊!” 作为此时的百官之首,吏部尚书薛极也激动的很。 曾几何时,老薛极还担心郭默会成为汉武帝刘彻式的人物,大宋积累多年,国库也算是充足,但是也经不起一个喜欢“穷兵黩武”君主的霍霍啊。 而如今看来,完全是他多虑了。 郭默是打了不少仗,有些更是他亲自参与指挥的,包括到现在,“靖难”军跟蒙古军之间依然时有摩擦。 而孟共率领的“敦武”军,现在还在扫荡西辽国的残余力量。 “报——‘靖难’军副都统韩宝驹和‘敦武’军副都统王坚联名奏报,蒙古人已经被赶往漠西、漠北,中都千里之内,再无蒙古人的任何军力——” 一个报信的传令兵,手持带着三根鸡毛的军报,异常狼狈地跑到了太和殿的门前,旁边还有两名护卫他的“锦衣”。 “今日大宋都城乔迁之日,就收到北疆如此战报,实在是可喜可贺啊,臣薛极为陛下贺,为大宋江山贺——” “臣等为陛下贺,为大宋江山贺——” 随着吏部尚书薛极的出班跪倒,其他文武众臣也纷纷出班跪倒相贺。 “哈哈,好,这还是真是一个好消息啊!一千里地,足够双方有个缓冲了。” “责令‘敦武’军和‘靖难’军两位副都统,勿要再做追击,依据具体地形,每隔百里左右,务必筑城一座,先是简单的军堡就行,日常再慢慢扩建——” “责令内阁和兵部,迅速核对军功,拟一个条陈递上来,户部务必督紧粮草军需供应!” “臣等遵旨——” 相应官员出班应诺。 这波恭贺声刚刚过去,午门外又有军马疾驰而来,并一路大喊。 “西辽大捷——” “速速宣上殿来——” 那么大的声音,很多文武都听到了,更不用说功力通玄的郭默了。 “报——启奏陛下,‘敦武’军孟都统,已于一个月前消灭了西辽国最后一支抵抗力量,如今西辽国已经纳入我大宋的版图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