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反贼_第七章 过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 过河 (第1/2页)

    历史表明,没有可疑就最大的可疑,一切正常就最不正常。

    ——《临渊记》

    巴郡太守赵晶,蜀帝赵启之堂弟,排行十四。自幼聪明伶俐,熟读诗书,文武兼备,有赵氏先祖之风,被认为是赵氏良驹。赵晶与赵启乃族学同窗,童年好友。启双亲早逝,尝得晶母接济照拂,二人虽为堂亲,但实为兄弟。二人成年之后共赴军伍,相互扶持。后赵启登基,赵晶获封巴郡太守,为西蜀扼守北境咽喉。启元三年,又率先派兵勤王,忠勇果敢,封果郡王,世镇巴郡,成为了赵氏皇族中爵位最高之人,也是最有实权之人。戡乱之后,西蜀再无战事,赵晶修水利,劝农桑,清刑狱,巴郡大治。回京述职之日,蜀帝赵启对着群臣赞曰:“晶弟真乃我大蜀国士!”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河风吹过,卷起江涛阵阵,也破开了芦苇荡的密集防守,冲向停在渡口的官船。岸边站着两列哆哆嗦嗦的官吏,为首一人,身着西蜀五品官服,偏瘦的脸上有一双细长的眼睛与三寸胡须,迎风而立,透着精干之气。

    “敢问是赵宪赵大人吗,下官巴郡司马杨肖,在此恭候钦差。”

    “原来是杨大人,路上耽搁了些,让大人久等了。”赵宪从马车里钻了出来。一路颠簸,又受了些风寒,赵宪有点糟心,走到了队伍前面。

    “不敢,下官有幸见得闻名大蜀的神探,实在是三生有幸”。杨肖一副见到偶像的模样。

    “哈哈哈,虚名而已,虚名而已”赵宪连连摆手,觉得这人好一双巧嘴。

    这时,杨肖注意到了赵宪身后站着的一位布衣中年人。此人一身常服,却居于钦差大臣身后,诸多羽林将士牵马站在一旁,连一看就是羽林将官的都落后半步,隐隐以其为首。“赵大人,不知这位是....”

    “你看老夫这记性,来,我为杨大人介绍,这是陛下钦点的赵刚赵将军,此行与我一道办差。”赵宪侧身让出了赵刚。

    “原来是赵将军,下官眼拙,望将军恕罪。”原来这就是犯过大罪的赵刚,没有什么特别嘛,杨肖在心里默默想着。

    “杨大人不必多礼,赵某并非将军,只是随军护卫罢了”。赵刚还是十分谦虚。

    “唉,将军既是陛下钦点,那也是钦差,不必自谦。”开玩笑,能让皇上记在心里的人,还管什么官大官小。杨肖这点头脑还是有的。“此处风大,赵大人,赵将军,请上船。”

    一行人上了官船,赵宪赵刚他们、前来迎接的官员和羽林卫士分别上了三条船。虽是寻常的木船,但都上了红漆,船头西蜀太阳神鸟旗迎风招展,船身雕刻有各色花鸟图,船舱内有桌有椅,放置着几盆名贵的兰草与奇花,一套紫檀木的茶具静静地躺在红木桌上,相伴的还有各类瓜果,尽显官家气象。

    “王爷听闻是赵大人来了,已在嘉陵城备下了薄酒,为诸位接风洗尘。”落座之后,杨肖开始展现待客的本身。

    “哈哈,自上元日太极殿夜宴一别,与王爷许久不见。王爷威名日重,只是不知酒量有没有长进”。赵宪想起了那个在宴会上不喜言语,但饮酒却十分豪气,来者不拒的果郡王。

    “王爷备了十年成色的剑南春,就等大人品鉴嘞”,一时间宾客尽欢,谈笑声顺着江风传得很远很远。

    ......

    见着双方一派祥和,一直在互攀交情,赵刚总感觉有些异常,但却又抓不住什么线索,本是奉旨查案,有必要如此声势浩大吗?赵刚满腹心事,连两位大人的交谈都听不进去了。

    江流湍急,渡船左摇右晃,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听起来有些渗人。上船之后,扮作羽林卫的杨煦十分安静,脸色发白,肚子里闹起了革命,正忍得辛苦。

    “杨大人,赵某有一事不解?烦请大人解惑”,行至河中,赵刚终是问出了心中困惑。

    “将军请讲”,虽然有些突然,但赵刚开了金口,杨肖还是笑着应对。

    “听闻嘉陵渡十分繁华,为何今日却如此清冷,江面上不见别的船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